2011/01/15

Spontaneous Arts終於體會王摩詰與蘇東坡的心境


人生已過57年,(做好人的時間一樣久)
婚姻家庭用心經營維護27年,(無論好壞遮風蔽雨沒人餓著了)
苦心孤詣養兒育女自以為傲,(不知天高地厚世事無常)
原來到頭只是一場空,


儘管時空不同,
終於體會王摩詰與蘇東坡的心境了.


------------王摩詰------------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蘇 軾: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 軾: 【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複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  


(鉛筆,色鉛21x30cm)Spontaneous Arts

2011/01/14

Spontaneous Arts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思想起



聽廣播電台談山本兼一著作的《利休之死》是2009年直木賞得主,書中試圖解開描寫日本茶聖千利休的一生及遭豐臣秀吉下令賜死的因緣,透過不同人的視點重建這位傳奇茶人的一生。

興起我進一步去探討日本茶道的思想(網路引用):茶從中國傳到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由遣唐使們帶回來的。當初茶只作為藥用,並不普遍。飲茶風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盛行飲茶,此風又被榮西(1141年—1215年)傳到日本,但只限於公卿之間。後來一般武士也漸漸吃茶,並形成「茶道」。到南北朝便在與禪宗關係最密切的武士階級中流行起來,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以茶來修養身心以及進行社交禮儀的一種學問。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尚,摒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經武野紹鷗等人的完善,最後由千利休集大成,確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

千利休主張的茶道精神,以「和敬清寂」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字上。「」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侘寂(WaBi SaBi),是日文中的漢字,字形源自中國,但內涵已超越原來字義。侘,是在簡居中享受閑樂,在貧乏中悠然望天;寂,是在清寂裡觸摸到禪意。侘寂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是日本傳統藝術如茶道、陶藝的目標,是藉由藝術的手段營造出一種情境,讓人們能夠安靜下來,看見簡單的價值,與自然和諧共鳴。

如此獨特的思想延展,讓日本發展出迥異於華夏文化的色彩美學與形式規矩,現在恍然大悟為什麼日本藝術、日本料理、日本花道日本劍道、日本柔道、日本空手道、日本相撲、日本溫泉....等等所散發的特殊品味堅持,也構成了世界對日本人的獨特鮮明的印象

日本商品無印良品甚至送行者おくりびと~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這個影片也讓我們見識到日本人在葬儀方面的文化以及日本人重視出席各種場面的合儀服飾等都是茶道思想的對映。有些人和我一樣不喜歡日本人的某些方面,但人家好的東西一定要不吝於學習之,如果我研究的夠透徹,且能取各方所長,也許我也想來創一個台灣茶道。

(鉛筆,色鉛39x55cm)
Spontaneous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