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3

相*機*戀*人 無悔的影像QUEST...美樂達Minolta

在照相機還是奢侈品時,右邊這一張小時侯的照片是1945~1950年代某位偉大的叔叔幫我們兄弟照的,感謝他讓我知道從小就一付嫉時憤俗的表情.

自從數位相機與電腦普及後,傳統相機與底片市場節節敗退並萎縮,許多跟不上腳步的照相器材與相片沖洗店紛紛收攤.

然而數位相機的全面自動化雖然讓攝影更容易,且可馬上檢視成果以決定是否重拍,但也讓許多攝影新手對自己的成品所呈現的攝影原理更迷糊.我們發現許多熱門攝影網站討論最多的是數位新機的幾萬畫素、防手震、人臉追蹤、幾吋LCD、蔡斯萊卡鏡頭、幾倍光學變焦等,完全著重在硬體的能力.

殊不知相機再怎麼好,基本的景深、光圈大小、快門速度、光線色溫、閃光燈運用、構圖方式、緊握相機方法等,仍然是必備的攝影基本功,否則即使你有錢買到像Canon EOS-1Ds Mark II (售價27萬元)這樣的頂級貨,拍出來的相片也許比用DigiLife DDC-680(售價3990元)照的更爛,這種事情在傳統底片相機時代就常發生,沒有誇張.

這就是為什麼我看到這張50年前的老相片一點也不覺得它拍得不好,沒彩色、粒子粗、曝光稍過亮,但那種拿相機的人的熱情與樸實專注是看得出來的.

我的攝影經歷要從Minolta SRT101b說起,由於創業維艱時企劃美工由我負責,海報景物需要拍攝正片以供掃瞄,為了省下攝影師的費用,只好向大姊借貸部份錢(1980年新台幣11,000元)買了平生第一部單眼相機Minolta SRT101b.

那時的攝影書籍很少又不是很買得起,
只好到書局站著白看不買,同時相機的使用手冊還是英文的,只好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翻譯,終於搞懂了八成的意思.

Minolta SRT101bMinolta美樂達1979年上市的135單眼反射式(SLR,Single Lens Reflex)相機配50mm f1.4標準鏡頭,機上的裝置簡潔只有:
1. 閃光燈接點/2. 回捲軟片桿/3. 快門
設定轉盤/4. ISO值(軟片感光度)設定/5. 捲片拉桿/6. 快門按鈕/7. 拍攝張數視窗/8. 退片押鈕/9. 自拍器/10. 景深預覽鈕/11.反光鏡預鎖/12.電池匣/13.腳架洞

觀景窗是那種簡單的曝光針指示系統:可看到選擇的快門值,測光值,選擇的曝光值, 分裂式對焦屏.

SRT101b的測光方式為 Minolta 本身所設計的 CLC (Contrast Light Compensator),運用兩片 CdS 感光元件放置在觀景窗上方.
這種純機械控制的單眼相機在任何年代仍然是學習攝影最佳的典範,如果你注意到的話一些數位相機也有"M"這樣的手動位置,只是以前那種景深光圈快門自我掌控的樂趣,在現在的數位相機上是越來越少了.

在熟稔了這款相機的操作後, 在經濟許可下不能免俗的也添購了135mm與28mm兩支鏡頭,如此的一機三鏡也在早期的攝影工作中,表現出了良好的質素,其耐用性與可靠性無庸置疑.惜後來因添購其他相機而少用,在一次借給朋友後就神秘的失蹤了.

Minolta SRT101b相關參考網站http://www.rokkorfiles.com/SRT%20Series.htm
Minolta相關參考網站http://www.ne.jp/asahi/55/nishikin/mindex

(不是愛玩相機.................只是一種對影像的迷戀..)

沒有留言: